close
          台灣音樂 國際發聲 用在地情懷 讓世界聽見台灣(第一冊第7課...主流文化、次文化)(第一冊第8課...多元文化、文化傳播、文化全球化、文化接觸)(選修上冊第3課...全球化、在地化) 台灣音樂 國際發聲 用在地情懷 讓世界聽見台灣 (全球中央月刊)更新日期: 2009-04-29 記者:文 張淑伶 台灣的流行歌曲,從旋律、類型、甚至歌手的包裝等,很大一部分受歐美日的樂壇影響。然而,在世界的其他角落,也有些人喜歡聆聽來自台灣的音樂。 「角頭音樂」和「大大樹音樂圖像」這兩家很有個性的音樂製作公司,就是台灣音樂的「推手」之一。他們分享多年來參與國際交流或經營唱片市場的經驗,讓讀者一窺台灣音樂進入國際市場的模式與迴響。 記錄台灣的聲音 豐富音樂的內涵 獨立廠牌規模不大,經營者的個人風格往往主導音樂製作的理念。 帶了點「江湖味」的爽快和魄力,角頭音樂?東森房屋漲捘饃i四十三說:「角頭的音樂,都是我個人的喜好。」曾在主流唱片公司工作多年的他,深信創業要成功,就要離主流越遠、越有特色才好,因為「沒有資源,也要有姿態、態度」。 創業也是因為「想要記錄台灣的聲音」,所以舉凡社會批判、原住民心聲、都市寫真、對台灣海洋和土地的詠嘆等,或戲謔或抒情,各式風格都廣納在列。 陳建年、 紀曉 君、巴奈這些叫好叫座、唱出獨特生命力的歌手都來自角頭,就連五月天、蘇打綠樂團的第一次專輯發聲,也是在角頭。相較於一般唱片公司會努力塑造藝人,張四十三說,我要的就是我看到的你,這樣才夠「真」。 大大樹音樂圖像由負責人鐘適芳在1993年創立,以代理歐美非主流的世界民族音樂見長,另外也製作多張本土專輯。小時候因為?長灘島b電視上聽到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音樂,驚奇感動之餘,埋下鍾適芳日後從事音樂領域工作的種子。對於音樂,她重視的是有地域代表性、重要性或特色的音樂家,除了繼承傳統,還要有能力創新。 大大樹自製的音樂專輯予人「既在地又國際」的印象,在地的是對原生文化的重視,國際的是對好音樂的定義與廣納人才。譬如歌手林生祥的專輯《種樹》裡,有來自日本的樂手平安隆和大竹研分別彈奏三弦與吉他,為了瞭解彼此的文化,創作成員還分別在各自的家鄉日本沖繩和台灣美濃生活一陣子。 另一個例子是來自蒙古、現居德國的歌手烏仁娜,她在專輯和世界巡演中和伊朗國寶級的「徹米哈尼打擊三人組」及匈牙利小提琴家藍多許合作。這些「多國參與、台灣製作」的例子,不但豐富了台灣音樂的內涵,也增加音樂跨國 賣屋界的流動性。 世界音樂節 台灣發聲的舞台 2001年鐘適芳帶領還未解散的「交工樂隊」前往歐洲巡演,無論在台灣或巡演國都有顯著的媒體報導。交工樂隊以客家語言演唱、歌曲觸及反對美濃水庫興建等社會經濟議題,推廣者必須介紹整個背景脈絡,聆賞者也不只是聽「異國情調」,從聽眾和樂評的反應來看,這次巡演創造了相當成功的經驗。邀請交工樂隊參加布魯日音樂節的比利時樂評尤‧德烈契(Jo Van Driesssche)說,以前比利時人只知道台灣的出口貨,對台灣文化或音樂幾乎一無所知,可是交工樂隊的演出,讓當地得以在商業之外跟台灣接上線。 從1998年製作阿美族《檳榔兄弟》的專輯開始,鍾適芳便固定將唱片送給歐美樂評,累積他們對大大樹品牌以及台灣風格音樂的認識。後來泰雅族歌手雲力思登上每月一次的歐洲世界音樂排 居酒屋行榜,50位評審中,至少一半都知道「大大樹音樂圖像」;可見風格、品味、形象的建立實在是長期的工作。 另外,角頭音樂1999年帶著卑南族的 紀曉 君和阿美族長老郭英男參加日本「愛與夢音樂節」。這個主張音樂無國界的音樂節,也的確跨越了語言的分界,與會者深受原住民歌聲和音樂打動,日本樂評以「草原的風、太陽的光芒」形 容紀曉 君豐潤的嗓音並給予很高的評價,隔年 紀曉 君也在日本發行專輯 Voice of Puyuma。有了聽眾群,往後幾年 紀曉 君又再多次前往日本演出。 走進國際舞台,最感困難之處是什麼?鍾適芳向來反對去文化脈絡、簡化包裝(譬如只強調「美聲天后」這樣的行銷字眼)的作法。她認為累積樂評需要長時間經營,過去國際學界上對台灣歌曲較從「政治」的層面去分析背景,誠然歌曲和社會政治不可切割,但從美學觀點應該可以有更多討論 酒店兼職,這樣的理解賞析才會更完整。 張四十三在意的是:台灣在國際上身分不明,很多台灣人也缺乏對自己文化的認同。他以 紀曉 君為例,在許多談版權代理的國際場合,美、德與其他歐洲國家都有興趣,但考慮「台灣在國際上的代表度」,最後還是不了了之。 原住民音樂 台灣最值得輸出的文化 外國人對台灣音樂感興趣的,肯定不會是發源於西方國家的搖滾或藍調,真正能打動他們的,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原住民文化。傳統的原住民歌謠內容多跟生活和大自然環境相連結。現代一些原住民歌手歷經在都市討生活的掙扎、重新尋根追求自我認同後,也能創作出簡單卻有生命厚度的作品;無論是那一種,聽起來都別具特殊韻味或情感力量。張四十三很肯定地強調:「原住民音樂是台灣最值得輸出的文化。」 五四三音樂台台長馬世芳也說,很多外國人就算聽不懂台灣原住民語言,還是深受感動,因 酒店兼職為音樂是「耳聽為憑」的事,喜歡,就會想去了解。這時候音樂節策展人的企劃或唱片的文字解說就能發揮作用,而音樂背後的文化深度也就更進一步發酵。 鍾適芳以她專業領域上的經驗來看,從聲音到傳承各方面,台灣原住民音樂家都具有非常好的條件,只是受限於前人的路子,這些原住民音樂需要在編曲製作等方面有更多突破和想像,否則容易在國際舞台上被比下去。 出國,為展現文化,也接受考驗 對張四十三來說,如果只是要買賣或代理歌曲版權,透過網路溝通就可以做到,不一定要千里迢迢出走。「出國主要是想展現自己的文化,」他說。 參加國外音樂節似乎是台灣藝人向海外聽眾介紹自己的主要方式。張四十三認為,消費者聆賞音樂的模式隨著社會不斷在改變。現在的歌手不能只有聲音,也必須是個表演者才行,尤其是樂團為主的演出,現場效果絕對勝過唱片。參加音樂節的表演,就是最直接面對聽眾 情趣用品、創造感動體驗的機會。 馬世芳認為,走入國際市場與否,最重要的是藝人本身的意願,有的也會有市場的考量,但就音樂本身來說,不會因為在國外走一遭身價就不同,「我們的音樂價值不需要靠白人世界來肯定」。 至於常常繞著世界跑的鍾適芳,和國外的一些樂評或音樂人十分熟稔,她曾經是歐洲廣播聯盟舉辦活動裡唯一來自亞洲的評審。這個圈子講求的是專業和品味,「國際化」是音樂人之間彼此分享和交流必然的結果。她曾在帶領交工樂隊到歐洲巡演前說:「出訪不是為了接受美好的榮耀,而是接受嚴苛的考驗和評論。十餘年來,歐洲為他們定義的主流外音樂創造了許多音樂節,交工要走出台灣,就必須延續其他國家路徑來走,這是必經的過程。」 世界再平,人們對異文化仍不夠了解,也渴望了解;網路再發達,「親臨現場」的悸動與參與感仍難被取代。音樂人與樂迷之間跨越國界的聚會,為的正是分享對音樂的愛好,也表現出 訂做禮服對音樂背後議題和文化的關心。 借鏡芬蘭經驗 政府支持要有方法 有這麼多優秀的歌者和致力於跨國推廣的唱片業者,只讓他們單打獨鬥豈不可惜?政府究竟可以在音樂推廣及國際交流這一塊做些什麼? 2005年,張四十三和紀曉君到法國參加坎城MIDEM唱片展,驚訝地發現韓國政府租下了好幾個房間介紹韓國音樂,人潮的匯聚及展現出來的氣勢就是不同凡響。相對的,台灣的新聞局只撥了一點經費,期待能有完整演出的唱片業者只好在侷促的空間裡展演。「政府應該要給音樂人自信,」張四十三說。 和政府單位接觸的經驗,讓張四十三很受挫折。凡事必須按採購法招標,對以創意能力見長又挑剔品質的唱片業來說,他認為是很大的戕害,實際執行上也往往造成荒謬的結果,譬如流於表面功夫的企畫案,或是很多活動無法配合僵硬的招標時程。 願意深耕在地音樂文化或專精於特色音樂的,通常都是些中小型獨立廠牌。如果要每家公司在專注音樂製作的同時,還要應?酒店經紀I國外市場的經營、樂評的累積、相關演出的接洽,恐怕不切實際。鍾適芳提出芬蘭的「芬蘭音樂資訊中心」(Finnish Music Information Centre),非常值得借鏡。 「芬蘭音樂資訊中心」經費來自政府和音樂產業的創作版稅,除了致力於傳統音樂的保存,也大力支持芬蘭民謠樂人國內外演出,它是國內與國外、學術與業界之間的窗口,快速建立世界各地對芬蘭音樂的印象,也為芬蘭的個別音樂業者省下不少力氣。 芬蘭面積338,145平方公里,人口不過520萬,他們自認是個小國,所以更要團結一致,向外推廣自己的音樂文化。台灣的處境不也類似?「聽音樂」這件快樂又有感染力的事,如果有政府做後盾,有民眾的文化自信,有音樂人更多精緻大膽的創意,當然,也許還得加上有網路時代的獲利模式出現,那麼它所產生的影響力,必將能跨越有形邊界和心靈疆域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酒店工作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dhqzzmpqdz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